自我诊断引导仪:
老百姓何时享受这一大福利?
一边是头疼脑热,因医院,最终劳民伤财;一边是不了解病因,小病拖成大病,最终酿成悲剧。
医院里,医生累得不想说话,而患者却抱怨人山人海、一号难求,好不容易见到医生,整个看病过程却只有几分钟,看病就像是在打仗。
……
医患关系已成为当下社会问题中最难迈的“坎”之一,而暴力伤医事件更是悬在医患双方头上的一把“达摩克里斯剑”,在医患双方的心头埋下了恐惧的阴霾。
而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还是医疗资源紧张、患者看病难、医疗体制改革不到位的问题。
在农村长大的尉子旺见多了身边亲朋好友就医的悲欢离合,一个“如何使优质医疗资源能够尽可能扩大普及面,使每一个患者都能有机会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服务”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一点点萌生,一个关于“自我诊疗”的医学专利一步步走向现实。
让看病不再那么难医院著名博导、消化内科主任钱家鸣为师
“医院门庭若市,医院门可罗雀”、“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一句句简单的顺口溜道出的却是老百姓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的感慨,这些问题始终影响着百姓就医的幸福感。
医院内,医生和就诊的患者数量比例严重失调,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排队挂号才有机会接触到医生,但是医生诊断检查的时间也就数分钟,还有停车、等车等等,各种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排队。与此同时,各种昂贵的医疗费用压得好多家庭喘不过气来,因病返贫现象日益突出。然而相应的医疗供给资源增长却很缓慢,据统计,目前每千人中,各类专业医疗技术人员(包括医师、护士等)不到4.15人。也就是说,每人每年看一次病,这4.15人就要承担一千次的治疗任务。
尉子旺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从年诺贝尔奖首位女性——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理论中得到启示
“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有病立即求医,没病及早防治。”尉子旺告诉记者。
事实上,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加剧了这种供需不平衡现象。全国医院80%在城市,20%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医院。基层以及偏远山区的医疗单位则处于人财物的萎缩状态,尤其是医疗人才严重缺乏。老百姓得了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治疗或者不相信当地医疗机构,医院,医院医疗资源又没有那么多,医院收费不菲,这就出现了看病难的问题。
“由于本身观念和实际条件的限制,老家好多亲戚生病都会辗转来到太原甚至去北上广等大城市看病,往往是大病被拖成了重病或小病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尉子旺感慨地对记者说,自己来自农村,最了解农民就医的感受。
“两个示范”打开“一扇窗”在尉子旺看来,一个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首先要体现出均等性,满足人们最普遍最基本的需求。这种基本需求应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也就是说基层医疗机构就应该提供相应的基本医疗服务。如果确实需要到医院就诊,可经由规医院按需看病。
当年轰动全国的“两个示范”,就是尉子旺领衔研发的。也给他研发“自我诊断引导仪”很多启发
十年前,由他牵头组织研发的税务系统“两个示范”,破解了纳税人交税难交明白税更难、税务部门办事效率低、基层税干工作强度大等难题。“两个示范”之所以成为全国税务系统的标杆,就是尉子旺30年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勤奋敬业的工作精神相结合的结果。
多年来,政策传导慢、环节多、政策执行不到位、服务差等问题,成为行政职能部门的顽疾,他就职的税务部门同样如此。这也成为尉子旺一直琢磨的问题。
他发现,国家每项新政从中央到基层本该一条直线上下贯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非如此简单。由于受传导环节、人员素质、传导效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致使政策传导直线变形,随之带来的是政策传导成本高、质量差。他还发现同一类行政执法部门具有执行的法律相同、工作性质相同的共性,唯一差别只是工作量的多少。
长期的深入调研与理念探索,终于让尉子旺找到了突破口。从相同职能看,从共性入手发现横向规律,实现政策执行立体化、标准化;从传导线路看,从环节分析发现纵向规律,实现政策传导扁平化、标准化。
这是尉子旺“自我诊断引导仪”其中一张绘制图
循着横向、纵向两个规律发展的路径,一个成熟的理念渐渐在尉子旺脑海里形成。比如省级税务部门通过资源整合,一方面针对基层部门制定服务模型;另一方面针对服务纳税人制定办事模型。这一理念的提出立即引起社会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