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恐龙脑袋有包?
如果你留心会发现,自然界大部分食草动物都长有角,这些动物角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防御食肉动物的攻击,另一方面是用于族群之间的竞争。比如,在交配季节响彻山谷的撞击声,可能就是某些动物为争夺交配权,进行着较量。
其实,这种动物之间行为我们可以追溯到恐龙时代,恐龙中也有长角的恐龙,我们所熟知的三甲龙就是很好的例子,头部的尖角无疑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武器,当然,它们很可能也会用这些角进行族内的争斗。虽然我们不能穿越到恐龙时代,去现场观摩它们如何使用他们的角,至少我们能从现在的动物身上反推出它的作用。
但是,大自然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一些现象真让人捉摸不透,你见过用角撞击敌人的动物,你见过用光秃秃的脑袋撞对方的吗?你可能会想,那这个动物肯定脑袋有包,没错,这个动物脑袋的确有包,还是厚厚的包,它就是肿头龙。
肿头龙复原图充满争议的脑壳
肿头龙的拉丁文名为pachycephalosaurus意思是是“有厚头的蜥蜴”,很明显,他的名字是根据它最有个性的头骨命名的。其实,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发现很完整的肿头龙化石,而大部分发现的都是它的头骨。这些头骨化石中,最大的标本(编号AMNH)为一个长度超过60厘米的头骨,其厚能达到25厘米,放到现在,骑电动车应该不用带头盔了。
这是一块小的头骨,感受一下厚度看到这样厚实的头骨,人们第一反应都会认为它是用来攻击敌人的,古生物学家也不例外,它们最初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猜归猜,真正得出结论还是要给出证据的。
他们的证据就是:“不是用来攻击敌人,那长这么厚实的脑壳干嘛?莫不是脑袋真的有包?”显然这样的“证据”并不能服众,很快就有学者站出来质疑:“这么光溜溜的脑袋,也有可能是装饰、显摆、调解气温……”
没有新的证据,一时之间也难以决出谁对谁错,那就玩点新花样,把这些脑袋化石切开,看看里边结构不就清楚了。果不其然,切开后发现,肿头龙头骨有抗震的结构。“实锤了,就是撞别人的,怎么着,没话说了吧?”
科学界的辩论,怎么可能这么容易结束,反方辩,见招拆招。
“第一,在更多的切片中发现成体脑袋上的“抗震结构”反而消失了,代表这种抗震结构可能只是在生长过渡的一个阶段。也就是说,当这些肿头龙好不容易长大了,要跟其他男生一起竞争妹子时,那颗肿头却不中用了……
第二,圆顶的结构在互撞时无法受力,会偏离。想象一下中世纪武士的骑马决斗,如果双方武器前端都是个大圆球,撞到时都滑向另一侧,根本无法好好决斗。
第三,它们的颈椎不是笔直的,而是稍微弯曲的,但在头撞头这种竞技中,这个结构是非常危险的,这样的弯曲可能让它们在痛击对方时造成自己颈部骨折,不信你看复原图。”
肿头龙骨骼复原图正方一脸无辜,“我就说了个有减震结构,你怎么把中世纪武士都搞出来了,你行,你给我等着!”
终于,在年又有了新发现,古生物学家在一块肿头龙化石上发现有类似碰撞受伤的病理痕迹,同时提出,以前的那些标本中,被认为是埋藏时被碰的痕迹,其实都是生前碰撞行为导致的。而且这种类似的碰撞痕迹具有一定普遍性,虽然带有伤痕的标本只占研究标本总数的22%,但是,没有碰撞痕迹的标本可能属于雌性或者未成年的个体,而成年的雄性肿头龙确实会用头颅进行打斗。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我不这么认为,坐等反方三辩,拿出来新的证据(吃瓜)。
“肿”么这么难生存?
肿头龙虽然具有厚实的脑壳,但是,在大型食肉恐龙横行的白垩纪晚期,这样的防御武器,显然有点挫,在加上它的体型只有4.5-5米长,半吨的体重,实在是个被各种欺负的受气包,甚至被“鸟”欺负。所以,它们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肿头龙:我有铁头功;达科塔盗龙:我有根据对肿头龙现有化石的复原,古生物学家发现,虽然肿头龙体形不是很大,但是它应该是同体长下最强壮的两足恐龙之一,短小精悍,颇有习武之人的风范。同时,肿头龙出色的感官便于它们在敌人接近时提前察觉到威胁的靠近,便有展开逃跑策略。
文字/排版:古生物趣谈
图片: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