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我市多元

乡村健身步道。刘成龙摄

开展校园体育活动。刘成龙摄

本报讯(记者刘成龙)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推进体育教育、“农体旅”、体育卫生全面融合发展,多元融合推进全民健身,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健身需求,全面提升群众身体素质。

我市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健身组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倡导每位青少年至少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全面实施校园体育“行动计划”,保障学生校内、校外每天各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大力开展校园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支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和高等院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

我市因地制宜融合建设体育、旅游基础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户外运动基地等设施。支持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整合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资源,建设健身步道、中小型体育休闲综合体等设施。建设“农体旅”特色精品项目、景区,打造“农体旅”发展品牌和产业体系。

我市推广“体医养”融合发展模式,医院、中医院率先举办运动康复健身主题活动,推广“颈椎保健操”等健身项目,预防和治疗慢性颈椎疾病。开展“体医交叉培训”,培养一批会开“运动处方”的社区医生和一批能指导慢性病患者体育锻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挥体育健身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推广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建设“运动健康之家”,为老年人提供健身、康复与养老融合的“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lianggou.net/jbzd/9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