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疼、肩膀疼、手发麻,这些症状你是否在意过呢?
由于生活中大多数人不注意坐姿,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又缺乏运动锻炼,导致颈椎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颈椎病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颈椎疾病那些事儿
颈椎疾病的基础病因:有时会觉得脖子疼、肩膀疼,这些症状主要和颈肩部肌肉的劳损有关。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劳损、韧带松弛、颈椎间盘和小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这是颈椎疾病最基础的病因。
颈椎疾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颈肩痛、上肢疼麻、肌力下降,严重者会出现躯干部束带感、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会导致四肢瘫痪。多发中老年人。
年轻化趋势:但是随着电脑、手机、空调、汽车的普及使用,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很多身心健康困扰,颈椎疾病的发病年龄也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
2
导致颈椎病的不良习惯
①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使用电脑或手机,导致背侧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僵硬的延展状态。颈部肌肉的劳损最终导致颈肩部出现酸疼、痉挛等症状。
②夏季处于空调环境下时间过长,低温环境下会降低肌肉的弹性和延展性,更容易发生肌肉拉伤。
③不良的驾驶习惯甚至乘车姿势同样会对颈椎造成损伤,比如车辆的急起急停,会使颈部被动的抖动,造成损伤。有一种严重的颈椎损伤称作“挥鞭伤”,就常见于急刹和追尾事故。
更可怕的是,电脑、手机、空调、汽车相关的很多症状都是大家平时所不注意的,好像温水煮青蛙,等到症状集中出现的时候,往往是日积月累的劳损已经发展为疾病的时候了。
3
你可能不知道的颈椎病并发症
①吞咽障碍
吞咽时有梗阻感、食管内有异物感,少数人有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干咳、胸闷等症状。这是由于颈椎前缘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也可能是因骨刺形成过速使食管周围软组织发生刺激反应所引起。
②视力障碍
表现为视力下降、眼胀痛、怕光、流泪、瞳孔大小不等,甚至出现视野缩小和视力锐减,个别患者还可发生失明。这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
③颈心综合征
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心律失常(如早搏等)及心电图ST段改变,易被误诊为冠心病。这是颈背神经根受颈椎骨刺的刺激和压迫所致。
④高血压颈椎病
可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压升高为多,称为“颈性高血压”。由于颈椎病和高血压病皆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故两者常常并存。
⑤胸部疼痛
表现为起病缓慢的顽固性的单侧胸大肌和乳房疼痛,检查时有胸大肌压痛。这与颈6和颈7神经根受颈椎骨刺压迫有关。
⑥下肢瘫痪
早期表现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有的患者在走路时有如踏棉花的感觉,个别患者还可伴有排便、排尿障碍,如尿频、尿急、排尿不畅或大小便失禁等。这是因为椎体侧束受到颈椎骨刺的刺激或压迫,导致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所致。
⑦猝倒
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后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识障碍,亦无后遗症。此类病人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这是由于颈椎增生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引起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导致一时性脑供血不足所致。
了解了颈椎病可能造成的这些并发症后,你是否对颈椎的重视度也会随之增高呢?
4
颈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①改变日常工作中特别是电脑和手机使用时的不良姿态,端坐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放松和休息。
②在工作或学习时,可以每隔20-30分钟,适当做一些简单的颈部保健操。如颈部缓慢的前屈后伸和左右转动。
图片来源:京医通
注意:这些医疗体操的作用是正常人群的颈部保健以及颈椎疾病患者在症状缓解期的进一步消除症状和巩固治疗。
颈椎疾病患者的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应增加运动刺激。有些神经受压迫的患者,在颈椎过度活动时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损伤神经,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
③还应该注意环境温度不宜过低。不宜驾车速度过快,不宜急起急停,乘车时系好安全带。
④睡眠时,注意选择合适的枕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避免烦躁情绪的刺激。
如果已经发生了颈椎疾病的相关症状,也不要惊慌失措。切勿轻信街边按摩治病小广告,医院就诊。
症状较轻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康复治疗-牵引、按摩、冲击波治疗等。
症状更为严重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口服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局部消炎、消肿、放松肌肉、营养神经。
少数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由于颈椎、腰椎疾病的分类及诊断复杂,建议患者一定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疼痛、麻木等相关症状加重或不能缓解,应及时就医诊断。
部分内容参考自“京医通”(医院)。
更多资讯请致电我们客服-!!!